【曦嘉医疗】经颅磁刺激TMS治疗脑肿瘤-失眠障碍
- 网络
- 浏览
- 2024-12-13 00:05
【曦嘉医疗】经颅磁刺激TMS治疗脑肿瘤-失眠障碍
经颅磁刺激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工具,它利用磁场电流诱导脑电活动,使靶点大脑皮层区域去极化[1,2]。TMS 可以使用市售的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精确定位的大脑区域。此外,产生的电场可以根据磁脉冲波形、刺激频率、刺激模式以及大脑中诱导的电流线方向和可兴奋的神经元素[3]等变量进行调制。这些元素可实现个体化、针对患者的刺激模式。
通用的 TMS 协议有三种,包括单脉冲、对脉冲和重复 TMS (rTMS)。特别是 rTMS 用于促进皮层区域的兴奋或抑制,经常用于与治疗方式相关的研究。在 rTMS 中,多个单脉冲刺激以指定的持续时间、频率和强度传递,其效果根据刺激参数而变化[4]。慢速 rTMS,例如 1 Hz 或每秒一个磁脉冲,已显示出抑制作用。相比之下,10 或 20 Hz 的快速 rTMS 已显示出兴奋作用[5-7]。
研究探索了 TMS 在多种神经和神经精神疾病中的潜在应用。总体而言,抑郁症是研究最多的疾病[8-11]。具体而言,多项研究表明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DLPFC) 的高频 rTMS 可改善抑郁症状,并最终于 2008 年获得 FDA 批准,用于一项抗抑郁药物试验耐药性的抑郁症患者[4]。也有证据表明在疼痛、运动障碍、耳鸣、强迫症 (OCD)、精神分裂症、成瘾和其他意识障碍等疾病中使用 rTMS [2]。
专门使用 rTMS 进行神经康复的概念并不新颖,并且已经在卒中后患者中进行了初步评估。用于卒中后神经元适应的 TMS 协议通常涉及一种称为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的模式化协议,与更传统的 rTMS 协议相比,该协议的副作用相对较少[12]。这些协议进一步分为向对侧半球提供低频抑制性 TBS(连续性θ短阵脉冲刺激;cTBS),或向同侧受影响的半球提供高频刺激性 TBS(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此外,同侧兴奋性 TBS 也被证明可以改善运动恢复[15, 16]。这些数据支持 rTMS 改善卒中后运动[17]和语言[18]恢复的功效。
鉴于使用 rTMS 进行卒中后神经康复的证据,有理由相信这项技术可能有益于脑肿瘤患者的术后恢复。尽管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脑肿瘤方面取得了技术进步,但神经损伤会严重影响患有神经肿瘤过程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这强调了围手术期神经康复对尽量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TMS 本身已在术前用于神经外科患者的语言和运动功能的大脑皮层图谱绘制,并证明了耐受性和安全性[19]。然而,目前缺乏数据来说明与神经康复和恢复相关的术后疗效。我们回顾了这些目前有限的数据,并讨论了使用 rTMS 对因肿瘤或手术治疗而导致术前和术后缺陷的神经肿瘤患者进行神经康复的未来方向。
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 以下简称为ID)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特征为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以及早醒。它与情绪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联,且单独经历失眠的个体也更有可能发展出身心健康问题。
与良好睡眠者相比,ID患者日间表现和认知功能较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诊断ID复杂,因为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传统评估方法如多导睡眠图(PSG)和腕动图存在局限。新兴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和功能连接(FC)分析为理解ID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新途径,揭示了患者在多个脑网络中的连接异常,为诊断和治疗失眠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曦嘉医疗发表在Frontiers in 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Connectomic disturbances underlying insomnia disorder and predictors of treatment response (失眠障碍的连接组学扰动及治疗反应预测因子),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机器学习技术,探索了失眠障碍的神经基础,并预测了治疗反应。
本文地址:http://www.yiliaoxinwen.com/xinwen/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