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祛病方

  • 网络
  • 浏览
  • 2024-10-09 16:34

  健康是生活中头等重要的大事。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我送给大家的长寿秘诀是:健康有良方,每天好心情。

  心和,则百体皆和

  清末,担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写了一副养生对联:“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祛病方。”“无求”是养心,“不饱”是养身。

  清朝有个大戏剧家,名字叫李渔。这个人兴趣非常广泛,对养生也有研究,在他写的《闲情偶记》书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

  所谓“心和”,就是“心如止水”,即在世事繁杂中豁然不惊,把养心、安神、怡情、悦性,化作涓涓细流,淌入心田,宽善容人,遇愁不愁,逢怨不怨,用理智驾驭感情,以平和调节心态。

  咱们辽宁出了个百岁老人张学良,千古奇冤,爱国有罪,让老蒋软禁了几十年。张学良百岁华诞,记者曾问他的养生秘诀,张将军说了一句话:“什么都不放在心上。”没有这种心态,哪能能活到一百岁?

  最近,没事的时候,我也翻一翻禅书。禅,也是大学问,靠悟性。我不太读得懂。

  有一本禅书中说,有一个弟子问禅师,一个人成功的秘诀何在?禅师回答道:“吃饭,睡觉。”弟子听了直犯晕,不明白什么意思。他请大师再解释几句,大师说:“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

  这就是禅机,我琢磨了几天,琢磨这吃饭、睡觉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后来悟出来了,禅师说的是一切要随缘,要顺乎自然。所谓顺乎自然,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人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又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的。我们要从历代养生家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些借鉴,更重要的还得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悉心体验和修炼。

  人生最大的追求是快乐。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快乐而活的。但我们却经常在制造痛苦,在追求快乐的时候常常造成别人的痛苦,因此自己的快乐也追求不到。

  所以,我们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伤害到任何人,不要制造任何人的不快乐。让自己的心安安静静,自自在在,这就是一种禅。

  事业并不限定在外面工作、上班才是,在家做家事、在外的任何活动都是事业。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事业,只是内容及方式不一样罢了。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存在,但自己却不晓得,到年老才知道,所以孔子说:“五十知天命。”

  了解天命之后,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怨天尤人;要知命顺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这就是禅。让心理保持平衡,因为平衡是健康的要素。

  老年人的情绪有3个特点

  


  一是情绪很强烈,发起脾气来有时比年轻人还要厉害。

  二是不稳定性,即老年人的情绪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会突然发起无名火,比如和家里的人聊着聊着,本来还好好的,突然不知道哪一句话说得不合适,立即就火冒三丈,让家里的人也摸不清头脑。

  三是心境化,即有的人会长时间地处在一种比较低沉的心境当中,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有的老年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本来自己的情绪还比较正常,但是可能在与某个情绪低落的老朋友聊天或通电话之后,自己的情绪也低落起来,并且久久不能自拔。

  固执也是老年人的一大特点。想要求老年人改变什么是比较难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可能改变的,特别是老年人在遭受了一定的打击之后。

  比如,有一位老同志,多年来一直坚持骑车出门,即便年近80岁也未曾改变。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在厕所里摔倒了。康复之后,他再也没有骑过车。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过去他对自己缺少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他老是觉得自己身体很棒,但是实际上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骑车了。当他晕倒了以后,他就明白了自己不能再骑车了。

  这个转变是有代价的,很多事情都是人在付出了代价之后才明白过来,这是指身体上的代价。其实,有的时候有的人在心理上付出的代价也很大。

  比如说,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打击,或是因为一时的生气打了一顿孩子,骂了一顿孩子,说了一顿气话,孩子出走了,再也不回来了,这种事件对人的影响都是很大的。甚至有的父母把孩子打死,其实,最初他们也不想这么做,但看到孩子被打死以后,就后悔了。这是情绪失控所致,这个时候发起脾气来,就可能酿成悲惨的事。反过来,孩子打死父母也都是在气头上,这些都是人的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都需要进行调节。

  有人说,老年人的人格已经形成了,那么,如何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保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对老年时期生活是不是如意、幸福,都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观念的改变比具体的指导更重要。因为有些问题如果说得太具体,就会陷入到一个就事论事的情形。但是每一个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听了以后认为你说的跟自己没有关系,或者认为你这么说、这么处理并不一定妥当。

  总之,在观念上要重视心理行为对自己健康的影响,至于具体怎么去做,其实自己就可以找到很多方法。也就是说,自己重视心理健康了,比如,你能够去学习,能够去琢磨,能够遇到事以后既不慌张,也不“无所谓”了……这样的话,你就能够处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

  事实上,我们谁也改变了你的周围环境,改变的只能是自己的认知。有一天,我在网上查点资料,突然看到一条短信,挺受启发:“日出东海落西山,喜也一天,忧也一天;遇事莫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领取几许退休钱,多也不嫌,少也不嫌;多素少荤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早晚操劳当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这就是典型的改变自己的认知。埋怨没用,发牢骚更没有用,牢骚多了伤身。

  怎样保持情绪稳定

  我认为,一方面要用良好的情绪面对生活,另一方面要克服那些不良情绪的产生。

  保持良好的情绪,一是要培养一些幽默感,就是要能在一些气氛紧张的环境中,用一些轻松的语言,去克服一些不良的情绪状态;二是增加愉快生活的体验,经常想自己过去的成功,以及所做的有益的事情等等,多想一想高兴的事情;三是使自己的情绪获得适当表现的机会,即适当地宣泄;四是善于从光明一面观察事物,“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就会不断保持平静的心态。

  清代大学士阎敬铭写过一首有名的《不气歌》。他写道:“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命要去。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有一些老同志,退休以后一时不知道该做什么,感到很“迷茫”。有的人只好感叹:“怎么样才能找回自我?”其实“自我”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中特别缺乏的东西,不是退休以后没有了,而是退休以前就没有。我们这个社会太强调集体,强调一致,强调“长官”意志、父母意志。那种个人的成长、个人志愿的发挥太缺乏了,包括个性也很缺乏。

  但是在心理学上,更强调自我,就是更强调你自己对自己的接纳,自己对自己的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自强、自立、奋斗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包括老年人也同样如此,老年人可以有自己固定的生活方式,并且支持他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比如说,老年人愿意写写大字,练习书法,愿意去跳跳舞,愿意去外面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都非常好。有的老年人年轻的时候想学弹钢琴、想学开车,想学外语,但是没有这个条件。现在条件允许了,完全可以去圆这个梦。


本文地址:http://www.yiliaoxinwen.com/kuaixun/20241009_11.html

相关推荐
一周热门
#热门搜索#